7月8日的天门市老年大学排练厅里,花鼓戏的韵律与讨论声交织成奇妙的乐章。“这里的手势要像甩水袖那样舒展,既记得住词,又有我们花鼓戏的味儿!”益加社工小王正和老年大学花鼓戏表演队的成员们打磨着项目展示细节。这场由天门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支持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活动,不仅让传统文化的水袖轻轻挽起了公益服务的纽带,更在咿呀唱腔里注入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执行的实践力量,让培育成果切实落地到社区服务中。
在此前的培育中,社工已围绕记忆技巧、演讲能力与应急能力为这支队伍量身定制了“戏曲+公益”的成长方案,其中便包含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执行的相关指导。针对成员们在社区公益服务中可能遇到的与居民沟通、活动组织等问题,结合他们的花鼓戏特长,设计了一系列贴合实际的执行方法。比如,在社区开展关爱老人公益服务时,教大家用花鼓戏的唱段与老人们互动,陈奶奶就曾用一段经典花鼓戏选段逗乐了社区里多位独居老人,她笑着说:“原来做公益能这么有意思,老人们开心,我也高兴!”
舞台呈现的打磨更是与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执行紧密相连。社工们带着成员们拆解演讲逻辑时,特意借鉴了花鼓戏“起承转合”的结构,同时引导大家将公益服务项目的执行过程融入其中:“开头要像亮相那样介绍清楚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中间得似流水板般讲述执行中的具体行动,结尾要有亮腔的余韵,分享服务带来的成效。”模拟演练时,当 王大爷讲到社区公益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时,社工顺势引导他结合戏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克服困难的过程,让听众更能感同身受。几次练习下来,成员们不仅能应对项目执行中的突发状况,还学会把遇到的问题变成优化服务的契机。
展开剩余52%此次培育聚焦项目展示的 “精与灵”,同时深化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执行的细节。社工小刘和大家围坐成圈,用彩笔在纸上画出核心框架,一边画一边说:“我们的公益服务项目执行,就像咱唱折子戏,得有主线才能出彩,还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经历。有人说在为社区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时,通过花鼓戏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有人提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表演花鼓戏为大家带来了欢乐,也拉近了邻里关系。领队汪老师感慨道:“这些培育让我们在执行公益服务项目时更有方向,也更有信心了。”
排练厅的镜子里,映出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有人抬手时带出标准的兰花指,有人说话的节奏不自觉带上了花鼓戏的韵脚——传统文化的基因,正悄悄融入公益服务的表达与执行里。社工的培育不仅让这支队伍在备赛路上底气更足,更让他们在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执行中找到了“用唱腔做公益”的独特路径。
未来,随着培育的深入,这些带着花鼓戏韵味的公益故事,将在社区的舞台上唱出更动人的新腔。当传统文化遇上公益服务,碰撞出的不仅是精彩的展示,更是社区社会组织在公益服务项目执行中扎根生长的无限可能。
发布于:湖北省合肥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