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年发放3600元的育儿补贴,真的能打动年轻人去生孩子吗?要投入多少资金,才能迎来中国的第四次婴儿潮呢?
人口负增长已经成了大势,不过关于“工作繁忙、房价高、教育昂贵”的争论,其实都没触及到真正的问题核心。
为何不想生育
“高房价是制约生育的杀手”这个观点很常见,但新加坡作为华人社会的一员,早就用实际情况狠狠地反驳了这个说法。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开始推行组屋制度,这种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让普通家庭只用了五年时间就能买到一套房子。
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会直接发钱,一胎和二胎可以拿到几万元的补贴,三胎、四胎的补贴还更高,再加上免税政策,几乎把“降低养育成本”做到了一种极致状态。
但结果是,新加坡的生育率还是掉到了0.97,排在全球第二低,只有韩国还稍微高一点,真挺让人纳闷的。虽然房价低、补贴多,都没能起到作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多数人不愿意生孩子呢?
其实答案藏在一句老话里,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关于生育的决策,从本质上看都是“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哪怕有人声称生孩子没想那么多,其实潜意识里也在算这笔账。
先来看一看养孩子的“开销账”,从怀孕到育儿,父母要花费不少时间,奶粉、尿布、早教课程、学区房都是明确的支出,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甚至会换更大的房子,这些都是可以看见的实际花费。
再来看生育带来的“收益账”,在传统观念中,强调“天伦之乐”和“养儿防老”,其实就是希望年纪大了有孩子陪伴,也能收到子女的照料。可现在问题出在,这份“收益”越来越缩水,甚至变成了亏本的局面。
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得看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的不同。以前在农村里,“多子多福”绝不是空喊,养孩子的花费非常少,只要喂饱饭,他们就能长大。
年纪稍大的孩子还能帮忙照看弟妹、收割麦子、放牛,十岁左右就能为家庭分担一些家务,像是为家里提供额外的收入。这实际上相当于是父母“雇用了”免费的劳动力,这样的收益远远超过付出的成本。
在那时候的宗族制度里,大家长掌握着土地资源,子女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多生一个孩子意味着多一份产出,自然大家都愿意多添丁。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套思路完全被打破了,农民进入城里之后才发现,养孩子的开销成了之前的两倍。而更重要的是,“剥削”子女劳动价值的人,从原本的父母变成了企业老板。
在农业社会里,孩子们帮忙种地,收成归父母;如今,孩子们去公司工作,老板先从利润中抽走大部分,剩下的才算是工资。
不少年轻人的收入刚好够付房租或还房贷,连给父母的补贴都难以保证,偶尔还得靠父母帮衬一把。
在这种环境下,普通家庭想要生孩子,更像是在“赔钱做买卖”;只有那些不被剥削、反而能剥削他人的资本家,才会愿意多生孩子。
如何解决
看全球的例子就能更好地验证这个道理,像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到了1900年,城镇化率已经接近80%,那时候女性的生育率从3.6降低到1930年的2.0。而美国因为工业化的步伐更晚一些,生育率比英国还要高不少。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里,生育率下降的顺序基本上就是跟着工业化的进展走的。比如,日本在1975年,生育率就已经跌破了2,然后接下来是新加坡、韩国、中国,最后才轮到越南。
特别是韩国,到了2024年,生育率已经排在全球最低的位置。这背后主要是财阀的高压剥削,比如三星、现代等公司的加班文化根深蒂固,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顾及,又怎么会有力气去生孩子呢?
新加坡也是一样,跨国公司把劳动者的时间和价值榨得一干二净,就算政府努力降低房价、提供补贴,年轻人依然没有精力或信心去生育。
不过,在国际范围内也曾出现过“例外”情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经历了一次婴儿潮,英国的生育率从40年代的1.8升到1965年的2.8,美国则从2.0上升到1960年的3.6。
不少人认为是“战争激发了生育欲望”,但是一战结束后,英国的死亡人数反而更多,生育率却从3.1下降到2.0,这明显不是战争造成的原因。
真正的核心在于二战之后欧美推行的“反剥削”政策,这让生育的“回报”重新变得有吸引力。不再让普通人被资本榨取,他们能够存钱、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自然就愿意多生孩子。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70年代,资本开始反击,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欧美又重新走上了“剥削劳动者”的老路,导致生育率从此大幅下降。
中国的出生率下降,其实也是这个逻辑的延续。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太迅猛,别人需要两三代时间来实现的“生育观念转变”,我们这一代人就已经搞定了。
以往相信“养儿防老”的观念慢慢被打破,现在年轻人更倾向于把钱投到财神殿里,觉得“钱比孩子更靠谱”;另一方面,资本剥削愈演愈烈,导致生育的回报越来越低。
企业赚得越来越多,但普通人感受到的实惠却在减少,这种“付出更多、拿得更少”的局面,让年轻人甚至都难以养活自己,怎能敢去考虑生孩子呢?
那么,生育率真的没有希望了吗?实际上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回到农业社会的模式,这显然不切实际;另一种是控制资本、减少剥削,让养育子女的“回报”重新高于“投入”。
目前我们推行的“生育补贴”和“免学前教育费”,其实就是在“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但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重要的是让父母相信,多生一个孩子,未来能带来切实的家庭回报,不会被996折腾得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也不是到头来连自己都养不活,而是有时间陪伴父母,有能力提供经济支持。
好消息是,中国已经找到了核心的解决办法“共同富裕”,它能帮助大家缩小贫富差距,让普通人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
从长远来看,只有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全部归自己所有,孩子不再被资本剥夺时间和价值,“养儿防老”变成现实,父母才会有动力多生孩子。
中国正在走的这条路,正是破解东亚生育难题的关键,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出生率,更是为了让普通人在工业化大潮中,过得有希望、有底气。
或许大家会发现,提升出生率并不靠“3600元补贴”,真正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让“生育带来收益、生活充满希望”的社会氛围。
结语
我们也在逐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合肥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