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试管婴儿中心被炸后的七十二小时:医院废墟与北部饥荒的交错记忆
夜色刚落下的时候,巴斯玛试管婴儿中心的灯还亮着。走廊里有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柜子上贴着用阿拉伯文写的小标签——日期、编号、父母名字缩写。那是几千个家庭攒下来的全部希望,冷冻罐里沉睡着四千个胚胎,还有一千份精子和卵子样本。有人说,那些罐子的金属外壳在炸弹来临前发出过轻微颤音,就像铁皮遇到风。但没人能证实,因为轰鸣声太快,火光一下吞没了整栋楼。
三天后,我在希法医院外看到一个男孩,他手里攥着一只破了口的塑料保温箱盖,说是从兰提西儿童医院捡来的。他不肯放手,也不说话,只偶尔抬头看天空,好像怕再掉下来什么东西。这家儿童医院在一个晚上被击中过三次,有人形容那场景“像旧港口仓库起火”,只是里面不是货物,而是孩子们做透析时穿的小棉衣和吊瓶架上的滴液声。据英国的一位中东事务官员私下对朋友讲,这种攻击方式,在她见过的冲突记录里极少出现——目标如此集中于医疗设施,让人难以理解其军事意义。
加沙南部马瓦西,被官方称作“安全区”。可我去的时候,那片海边空地上全是搭得歪斜的帐篷,中间夹杂烧焦木板味。有老人蹲在水桶旁,用破布滤泥水喝;孩子肚皮鼓起,是营养不良留下的痕迹。一位逃到这里的妇女告诉我,她原本想带家人回北部老屋,“那里至少有井水”,但齐基姆过境点早在九月十二日就关了,他们只能沿海滩走,一路听炮声逼近又退回来。在当地人的口语里,这叫“死路绕圈”——往哪走都是尽头,还会碰上同样折返的人群。
插一句旧事:二十年前,加沙地方志曾零星记载一次小规模封锁,当时粮食短缺不到半月便解除,因为渔民集体划船越界去换盐和面粉。而现在,不仅封锁持续数月,连渔船都成了废铁堆放在岸边,被推土机掩埋进防波堤。一位老修船匠摇头,说这辈子第一次见海那么安静,“安静得不像活海”。这种失衡感,在北部尤甚——饥荒蔓延开来,人们冒险回去找房,却发现坦克履带压平了街道轮廓,只剩砖灰混着玻璃渣闪光。
星期四那天,加沙城一天内死去了六十一人,总计八十三名巴勒斯坦人在不同地点遇袭。同周,无国界医生的一名护士倒在帐篷旁,他有三个孩子,据同事讲他原本打算把最小的一双鞋寄给住院的小患者,可包裹还没系好扣,就被弹片击中。在联合国报告认定以色列犯下种族灭绝罪不到二十四小时后,这些事件接连发生,让哈马斯发言人在电台节目中用了“公然打世界耳光”的比喻。这句话后来被很多年轻人改成歌谣传唱,但旋律轻快,与内容形成奇怪反差,有学者觉得这是战时心理自救的一种表现方式,并非讽刺或调侃。
有人问,那四千个未来会不会回来?答案没人敢给。我只记得离开马瓦西前,一个女孩塞给我一枚铜纽扣,说是在废墟边找到,上面刻的是她父亲名字首字母。“留着吧,”她笑了一下,“也许以后还能配另一半。”后来纽扣一直躺在我的包底,每次摸到,都能闻见一点潮湿盐味,不知是不是当晚空气里的……
合肥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