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蚊子肆虐,尤其是能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花斑蚊”(伊蚊),更是让不少家庭深受其扰。想有效驱蚊、远离疾病,空调降温、驱蚊液、中药香囊到底哪个更靠谱?这份科学驱蚊指南,为你一一揭秘。
先识“敌”:花斑蚊的“舒适区”与“破坏力”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显示,白纹伊蚊对温度极其敏感——在25-30℃的环境中最为活跃,吸血、产卵几乎不停歇;一旦温度低于11℃或高于36℃,它们会失去“食欲”和生育能力。 更需警惕的是,雌蚊生命力顽强,在26℃环境下寿命可达37天,最长能存活数月。一只吸饱血的雌蚊,产卵量是未吸血时的近百倍!
更可怕的是,蚊卵在干燥环境中能“潜伏”半年,只要遇到水就会立刻孵化;若母蚊感染登革病毒,还能直接传给后代,成为疾病传播的隐形风险。
展开剩余72%驱蚊“神器”大比拼:各有优劣,按需选择
第一招:空调降温——物理驱蚊,安全无负担
利用花斑蚊对温度的“挑剔”,将室内温度调低至26℃以下,能让蚊子行动迟缓、食欲大减,甚至失去产卵意愿。
优势:纯物理方法,无化学残留,对老人、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更友好。
注意:需持续开启空调维持低温,同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长时间使用空调时,可搭配加湿器调节室内湿度。
第二招:驱蚊液/花露水——化学趋避,高效但需谨慎
市售涂抹类驱蚊产品(如驱蚊花露水)的核心是“驱避成分”,分为化学合成(如国际公认高效的避蚊胺DEET、驱蚊酯Icaridin)和天然植物提取物两类,能有效让蚊子“敬而远之”。
使用要点: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特别注意适用年龄(如含避蚊胺的产品,婴幼儿需选低浓度款); 避免涂抹在儿童手、眼、口、鼻等敏感部位,防止误触;花露水、风油精等含酒精,属易燃品,使用和存放需远离火源;风油精含薄荷脑、樟脑,2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电蚊香液/片则适合封闭空间使用,污染和气味相对较小,但家中有老人、婴幼儿或呼吸道疾病患者时,建议开窗通风使用,或选择更温和的驱蚊方式。
第三招:中药香囊/艾草菖蒲——天然芳香,温和有局限
利用中草药的特殊气味驱蚊,是传统又温和的方法。可在家门口悬挂艾草、菖蒲,或点燃艾条(注意防火、保持通风);也可用艾草、菖蒲煮水,稀释后拖地或涂抹皮肤(使用前需做皮肤敏感测试)。
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明向记者介绍,医院中医科的驱蚊香囊常含艾叶、紫苏叶、金银花、藿香、佩兰、薄荷、菖蒲、白芷、丁香、辛夷、香薷等药材,研碎后装入透气布袋,可悬挂室内或随身携带。
注意:药效会随气味挥发,需每10-15天更换一次;效果因人而异,作用范围和持久性弱于化学驱蚊剂;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建议先咨询中医师。
终极防线:物理隔绝+清除孳生地,双管齐下
装纱门纱窗是最简单有效的“防蚊墙”,细密纱网既能通风,又能阻挡蚊虫入侵,尤其适合夜间开窗时使用。 同时清除孳生地,因为蚊子产卵离不开水,需定期清理家中积水——每3-5天给水培植物换一次水(或改为土培),雨后及时清理阳台、花盆底托、角落的积水;废弃瓶罐、轮胎等易积水物品要妥善处理,从源头切断蚊子的“繁殖链”。
温馨提示: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驱蚊效果更佳。若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突发高热、头痛、眼眶痛、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疑似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症状,务必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这个夏天,科学驱蚊,让“花斑蚊”无处遁形,全家安心度夏。
文| 记者 张华
图| 视觉中国
发布于:广东省合肥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